当前位置:首页  > 恋爱脱单 > 正文

从“烧钱”到盈利,共享经济真的好起来了吗?

来源:心理情感网   发布者: 西瓜皮   发布时间: 2024-02-27 16:58:25   浏览:
“共享经济”概念,最早由Uber带进国人视线。然而,Uber在风光上市后,随之而来的却是巨额亏损曝光和股价暴跌。今年8月份,Uber公布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季度亏损...

“共享经济”概念,最早由Uber带进国人视线。

然而,Uber在风光上市后,随之而来的却是巨额亏损曝光和股价暴跌。今年8月份,Uber公布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季度亏损,高达52亿美元,营收增长也创下历史新低,舆论开始对这家全球最大的网约车公司以及它背后的共享经济产生了怀疑。

无独有偶的是,国内伴随着共享经济概念兴起的共享单车“风口”,如今也迎来了全面洗牌的阶段。曾经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攻占”了诸多城市主要道路的两大共享单车巨头——摩拜、ofo,如今要么是被收购,要么是只能维持基础运营。

从当初的疯狂跑马圈地到如今的精细化运营阶段,共享经济在一片激烈的厮杀之后,逐渐迎来了新的格局。同时在新格局之下,新的挑战也在形成。

共享经济曾经的疯狂

资本疯狂涌入的背景下,2016年以ofo、摩拜为首的共享单车占据了国内大众视线的各个角落,甚至在一些媒体的报道中,“共享单车”成了并列“高铁、扫码支付、网购”的中国特色新四大发明之一。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仅在2017年,市场就涌现出了70多家共享单车品牌。而如今,能形成稳定市场份额的品牌已不超过10家。

为什么当时以共享单车为首的共享经济会那么火?简单两个字来说,赚钱!

“轻资产、重运营”是共享经济的特点。根据当时ofo投资人朱啸虎的估算:假设ofo每天每辆车的使用频率是8次,每辆车成本200元,骑一次0.5元,两个月回本,之后一辆单车的营收几乎等于净利润。他计算,校园一天可到200万单,一年收入3亿多元人民币,利润3000万~4000万元。

然而,当时的朱啸虎却并没有计算共享单车的调度、维修等运营成本,也忽略了车辆的折旧和丢失的损耗。

实际上,根据美团上市后公布的摩拜单车数据显示共享经济股价,摩拜一辆活跃车辆平均每天骑行次数是0.3次,对应的每次骑行的运营成本将近1元钱,折旧约1.5元,合计2.5元,而用户只为这项服务掏0.56元。

根据北京、上海等地出台的规定,共享单车在运行三年后需要更新或者报废。于是在2016年爆发的共享单车行业,由于骑行次数拿不到预期,运营成本高居不下等诸多原因,终于在三年之后,迎来了洗牌的阶段。

伴随着曾经的共享经济热潮,共享单车之后,共享充电宝、共享睡眠仓、共享雨伞也曾一个个接连兴起。现在,等待他们的也是一个个的倒下。

共享经济本身没有错

如今随着智慧城市兴起和物联网经济的迅速发展,资源调度、信息采集将会更加严谨和精确,从本质上讲,“轻资产、重运营”的共享经济,非常符合如今的社会发展节奏。共享经济的模式并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为什么国内这么多做共享经济的企业,都纷纷陷入了或倒闭或被收购的情况?原因在于资本的刺激下,各家陷入了追求规模的癫狂,从而忽略了效率和收入。原本“轻资产、重运营”的共享经济变成了“重资产、重运营”的行业。

以共享经济的领头羊共享单车行业为例,2017年共享单车投放之战最白热化的时候,ofo的戴威宣布,一年投放2000万辆单车。摩拜每个城市要投放10万辆。就连被挤出一线城市的哈啰单车,也以60万辆每月的速度扩张。

最后的结果就是,生产线上不断被制造出来的共享单车,数量明显过剩,那些无人处理的单车,就被统一堆到了市郊,形成了一座座触目惊心的共享单车坟场。

随着共享单车一同火热的还有共享汽车行业。最火热的时候,共享汽车品牌融资金额均突破了一亿人民币,然而由于车费用高、充电困难等诸多影响用户体验的问题存在,共享汽车也逐渐变得悄无声息。

而由王思聪与陈欧“吃翔”打赌而闻名的共享充电宝行业,一年内就有7家企业走到项目清算的阶段。

仅靠融资烧钱抢占市场,却迟迟无法获得盈利,这一类打着共享经济旗号兴起的企业,却无法建立一个稳定的商业生态,目前看来只说是一种“伪共享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