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回家,不少适龄未婚男女青年可能都面临着同一个问题:我家不仅仅逼婚,已经给我安排好几场相亲了。
坦率地说,家里的很多亲戚,可能血缘关系近,但彼此生活上的交集并不多。你的学业、工作、爱好与种种小圈子,他们可能不够明了、插不上嘴,也可能压根儿就不感兴趣——催促你的情感状态,自然而然地就成为了过年时的首选。
相亲,真的靠谱吗?
不幸的是,单就相亲这种形式来说,并不算很靠谱。
很多婚恋网站,都鼓吹自己促成了不少人迈进了婚姻殿堂。但是从这一点来评价相亲靠谱与否,并不科学——与相亲的成功率相比(小兔情感挽回老师 微信:ke2004578),人们是通过什么途径成为情侣的,这个数字或许更加重要。
相亲从来都不是促成人们没羞没臊走到一起的主流形式,跟其他诸多形式相比,它排不进前三。
有学者专门针对于「约会」这种社交行为进行了十年的跟踪研究(这个项目一直持续到今天),我们来看看对情侣们的调查: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共同参与网络互动而促成的情侣在近年来持续增多,预计在新科情侣中已经占比超过一成。
而且在所有的初次见面中,有男女双方都认识的一个第三方——比如老同学,亲戚,发小——的话,更有助于双方尽快进入互相青睐的良好状态。
一对一相亲,的确没有很多人预想的那么大力量,人们乍一坐下,相对而视,其实并不太容易进入王八看绿豆——看对眼了的状态。
对于不少人来说,相亲之所以不能成为爱情的良好起点,我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
相亲很容易让人不开心。
亲密关系,是要按照顺序来的
从相亲的特质上来说,它是一种社交形式,但是它与社交的一些规律有所背离。在大多数情况下,从陌生人发展成为亲密情侣,要经过一系列关系的转变,存在一定的顺序。
1. 最浅的层次:社会关联关系
两个人的连接是间接的,他们彼此之间并不觉得对方是特别的存在。
比他们分属某个合同的甲方乙方,比如他们身处一个大学中的两个学院,比如他们两家人都住在同一个小区。
他们可能知道有对方这个人存在,却对他没什么具体的接触和了解——「他是某某公司的经理」「他是某某学院大二的学生」「她是谁谁家的三女儿」,在对方眼里,你跟你们公司的其他经理,你们学院的其他学生,你们家的其他女儿,其实没有区别。
2.较深的层次:个体关系
这时,你在对方眼里已经是一个具体而独特的存在了。虽然还谈不上喜欢或者不喜欢,但是你们之间起码已经注意到了对方更深层次的特质。
在这个层面,你已经与其他经理、其他学生和其他女儿区分开来,你就是你,对方指向你的关系开始忽略你的背景和环境,而直接指向了你本身。
3.更深的层次:紧密关系
对正常人来说,通常意义上的「挚友」和「家人」就属于这一阶层。
在这一阶层,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入,主要有两个表现形式。一是双方之间有更强烈和频繁的影响,说的话做的事在对方那里更走心了;二是拓展了共有行为的广度。
曾经你们是商业伙伴,普通的同学,偶尔见一面的邻居,可现在你们能够不谈工作,一起去游个泳;不再只是一起上课,而是商量着一起穷游;不再礼节性地打个招呼,而是分享两家的八卦。
4.最深层次:亲密关系
这个阶层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双方投入的性行为,以及向对方分享经历和表达自我的强烈欲望。
选择一对一相亲,其实是生硬地跳过了亲密关系常规发展的第一个,甚至第二个阶段——这是一种感情发展的揠苗助长。
你不愿意向一个你并不熟悉,甚至是第一次见面的人表露自我与袒露心声,但是不这么做又似乎对不起你此番相亲的终极目的。
所以很多人的相亲,都是尴尬的相亲。这些尴尬或许来自不切实际的交流,或者来自令人咂舌的问题,或许来自说不清道不明的气场不和——相亲这一形式,和亲密关系发展历程的矛盾频频,诡异的原因造就怪异的尴尬。
如果你需要相亲
无论你是真的想要结婚,还只是不想让家人失望,如果你参与到相亲的场合,希望以下这 3 个小贴士能够帮助到你。
1. 与其吃饭,不如去做些主题活动
很多相亲之所以容易引发尴尬的原因就是,它直接把两个人放到了一个场景,只告诉了他们最终的目的是「如果能在一起的话,那就在一起吧」。
有的相亲被安排在西餐厅的饭局上,看似好像有一个具体的主题和一个优雅的环境,可是两个陌生人,端坐在高档餐厅里一张桌子的两端,拿腔拿调地同时又不敢充分表露情绪,想想都难受,更何况身处其中?
其实,相亲约去吃饭,妄想用彼此的套话来试探对方能不能成为自己的另一半,倒不如找点什么可以一起去做的主题活动,比如逛逛画展、骑骑单车、甚至看场电影,同样也能有助于你们对彼此的了解。毕竟很多特质,光靠恳切交谈是看不出来的。
2. 注重情感发展的按部就班
关系的深入是有规律的。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的根本原因是一起说的大话太多,而共同做的大事太少。一口吃不成个胖子,相亲同理。
如果你对相亲对象感觉不错,多给双方一些互相了解和共处的时间,能成为伴侣的人,往往也能是你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3. 尝试群体作战
与其「一对一相亲」,其实近年来兴起的「七分钟相亲」或许是一种对尴尬相亲方式的改善。
单枪匹马地相亲有点像击剑。两个陌生个体在相亲的过程中相亲36个问题,下意识地把对方看成了一个假想敌,一个需要去征服和「搞定」的对象。
而被包裹在群体中的相亲,就像跑马拉松。我有一个爱好长跑的朋友,他自己跑步的成绩非常一般,但只要参加二十人以上的群跑,成绩会有质的飞跃,人越多成绩越好——这便是群体对人的促进作用。
「七分钟相亲」把有着同一诉求(结婚)的人们聚在一起,不再那么强调个体与个体间的单链社交关系。作为集体中的一份子去做一件事情,比作为一个个体做一件事情,给人带来的感觉更好。因为集体中的一员会有更多的归属感、稳定感、以及由「你看大家都在这么做」所带来的安全感。
时间:2024-02-28
时间:2024-02-28
时间:2024-02-28
时间:2024-02-28
时间:2024-02-27
时间:2024-02-28
时间:2024-02-27
时间:2024-02-27
时间:2024-02-27
时间:2024-02-27
时间:2024-02-28
时间:2024-02-22
时间:2024-02-28
时间:2024-02-28
时间:2024-02-28
时间:2024-02-28
时间:2024-02-28
时间:2024-02-27
时间:2024-02-28
时间:2024-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