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一个人有没有心理疾病?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的回答分析如下:
1. 常说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没有心理疾病。
那么,所谓的心理疾病,不同于生理疾病,其主要是由个体内在精神因素(准确地说是大脑中枢神经控制系统)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会间接地改变一个个体的性格、三观以及情绪等等。
而根据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按照程度的不同,将个体心理问题划分成了三类:发展性心理问题、适应性心理问题与障碍性心理问题。
前两者的严重程度我们可以归为心理问题,而后者则可以称为心理疾病。
2. 心理问题比较常见,比如情绪消沉、心情不好,焦虑、恐惧等等情况,短期问题较为常见。
而心理疾病则是长期且严重影响到个体日常生活的问题。
3. 那么要判断一般的心理问题还是严重的心理疾病的话,其实是可以通过几方面来进行判断的:
a. 情绪反映强度。
前者常表现为由生活或工作压力等因素所产生的内心冲突,从而引发的不良情绪反应;后者则会体验到极其痛苦的情绪,造成心理障碍;
b. 体验持续时常。
前者持续时间为间断的1-2个月,后者则超过2个月,乃至半年,无法自我调节。
c. 行为受理智控制程度。
前者能够有一定的控制,不是常态,基本可以正常维持生活与社交等,但效率会下降;而后者则会有强烈的反应,甚至失去理智控制。
所以说,要判断一个人是否有心理问题还是心理疾病,主要可以通过以上几点来判断。
那么对于题主在描述中提到的具体现象:在一个人的时候情绪低落,不像白天人们见到的样子,很阴沉很低落。
我们可以初步判断为心理问题,而这样的状况很类似于心理学上提及的“高功能抑郁症”。
高功能抑郁患者,不同于一般的抑郁病患者,他们不会感到无助或是显而易见的情绪低落,但是也同样会对个体本身的生活带去影响。
而这类人其实就跟题主说到的一样,白天能正常上班上学,但是完成这些事情之后,似乎他们就会变了一个人似的,给自己寻找一个角落,独自待着。
当然这仅仅是初步判断,如果要准确地判断该个体是否有心理问题或是心理疾病,首先要看其生活状态是否有所负面的变化,再进行具体的确认。
以上。
祝生活愉快!
判断自己有无心理疾病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有无明显影响自己正常的工作、学习、生活,有无影响自己正常的社交活动,也就是说有没有影响自己的社会功能。
如果没有明显影响,只能说是有心理问题,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或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就行了。
如果有明显影响,则需要去看精神心理医生了。
满意回答
《症状自评量表-SCL90》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之一,是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门诊检查量表,将协助您从十个方面来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程度。我首先要说的是:自己知道自己有心理问题,与别人是否知道你有心理问题不是一回事。
相比发现别人有心理问题,比自己发现自己有心理问题更容易些,其特点是:别人的心理问题越严重,越容易被发现;而自己一旦有了心理问题,越是严重越不觉得自己有问题。
之所以会有如此现象,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凡是有心理问题的人,不是认知出了问题就是情绪出了问题。
如果是认知出了问题,那就说明心理问题已经很严重了,如果只是情绪出了问题,那说明自己的问题还在可以把控的基础上。
至于如何去判断自己的心理是否出了问题,只要注意以下几点便可识别出一二来。
我们所说的心理问题,指的是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出问题了,人的心理状态出了问题,主要表现在情绪方面,或急躁或低迷惑反复无常,如此一来,势必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久而久之便会导致神经系统的损伤。
而神经的最高指挥系统则是意识与潜意识,也就是人的思维逻辑系统和信息储存系统。
能窥视到意识与潜意识层面的通道是人的眼睛;能采集到的信息形式就是肢体语言。
1、眼神中有明显的忧虑、悲伤、疑惑、惊恐或者无意识表现等;
2、不敢正视他人或躲闪游离等,包括专注能力殆尽等形式内容;
3、有违常态的行动行为或表情,或喋喋不已,或不与言表,更有严重者会出现自闭谢客不与人交往等。
有上述情况之一者,便可断定有心理问题倾向。
然而,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的区别在于症状程度,轻微的称之为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就是心理疾病。
尽管如此,我还是要从专业技术的角度予以提醒,千万不要自行定义给自己贴上心理问题或疾病的标签,否则,真的就会因标签而发生心理性病变,这样的案例很多。
但也不要忽视心理问题与疾病的泛滥,必要时做一个系统的心理排查,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了。
当我们说某人“有毛病”时,是指这个人的思维方式或行为方式与我们大多数人不一样,或不可理解。
但精神病患者肯定不会认为自己用病,古今中外,我们都很难想像有哪一个精神病人会说:“我有精神病了,你们把我送到精神病院去吧!”
这在精神病学上称之为“缺乏自知力”。
所以一般来说,凡是精神病人,一般都属于强制性治疗,亦即“非自愿治疗”原则。
而我们常说的“心理病”,多指情绪障碍,比如焦虑,恐惧,强迫,疑病,或睡眠障碍,或饮食障碍等等。
其特点是:
1.一般都具有痛苦体验;
2.多存在持久的心理冲突,即自己明明知道自己不应该如此,却控制不住,又摆脱不了;
3.因此都有比较强烈的求治欲望;
总之,与精神病不同,心理病患者因存在着“自知力”,都能自己判断自己心理出了问题而主动求治。
随着社会认知水平的提高,大家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很多人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存在一些心理问题乃至心理疾病,接下来我就从心理学专业的角度去解答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题主要明确一个问题,心理学上对于心理问题和疾病是有自己的划分的。
比如我们会把心理分为异常和正常两种,通常所述的精神病、神经症(包括抑郁症焦虑症等)、人格障碍等就属于心理异常的范围。
而心理正常的范围内又分为心理健康和不健康两种,像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以及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等。
那所以我们暂且认为心理异常和心理不健康的人都是题主所指的心理有病的人。
那如何知道自己是不是这类人呢?就普通人来讲,可能会和睡眠、饮食、人际交往和情绪等问题联系起来。
比如一个人吃不好睡不香,无法和他人正常交流,并且难以控制自己情绪或者持续低落等,就可能是出现了心理问题,但不见得是心理学意义上的疾病,并且要考虑这个人出现这些状况的时间、严重程度、对正常生活的影响等等。
这种心理问题大多是可以被自己和他人同时感知的,本人是对自己的问题有自知力的,因此他会寻求一些帮助或者流露出需要帮助的意愿。
那心理诊断学中会如何区分有病和没病,也就是正常和异常的人呢,存在着三个原则,分别是: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比如你所认为的世界和客观的世界是统一的,事实天气很热,你却感觉特别冷,别人都说是夏天你偏偏说是冬天,就属于主客观世界不统一的状况。
2、心理活动的协调一致性原则,就是一个人的知、情、意是相统一的,比如你知道自己不能偷别人的东西,但是你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和意愿,偏偏要去偷别人的东西才能感觉舒适,就属于心理活动不协调一致,也就是你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比如你今天是一个活泼开朗的人,积极主动的和他人交往,明天却突然觉得全世界没一个好东西,不愿意和任何人说话,过几天重新变得外向起来,就属于人格不稳定的情况。
心理诊断是一门学科,还有很多很多的东西,需要观察、测量、谈话等等来确定来访者的心理状态和健康水平,而且要看来访者所遇到的心理冲突是常形还是变形,是否超出了一般的心里弹性等等。
但是如何简单的判断自己有没有心理疾病,可以通过三原则的方法,而违反1、2原则的人大部分时候是没有自知力的,因此需要身边人协助其求助或者就医,而有自知力的人有可能是有心理疾病也有可能是心理问题,当然也有可能仅仅是一时的不快而已。
希望对题主有所帮助,也希望如果出现了困难及时寻求专业的帮助。
要特别说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是不同的两个方面哦,有人觉得自己没有精神病不愿意接受任何的心理辅导是不正确的哦!心理治疗主要针对心理异常的人群,而心理咨询则大部分面对正常人群哦,所以出现不开心或者觉得不容易过去的坎儿,找专业的人去聊一聊,沟通一下,并不是什么难以启齿不好的事情哦!最后,希望大家能够保持心理健康,开心快乐每一天~
答者:暖心理咨询师王雪蕊
快来关注暖心理头条号,温暖你的世界 让我们一起温暖世界 ~
谢邀,首先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是两个概念。
通常所说的心理疾病,人们比较熟悉的有,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那么,心理疾病的诊断是需要专业人士才能够进行诊断的。
而我们的心理是否出现问题,可以通过这么几方面觉察评估一下:
一,具体有现实负面事件的诱因,是近期发生的,生理健康,排除器质性病变原因。
二,自我感受,比如,情绪低落,消沉,悲伤,情绪容易波动,爱发脾气,喜怒无常,焦虑,恐慌郁闷等,或者,意志下降,失去对喜欢事情的兴趣等。
三,睡眠障碍,比如,失眠,多梦,噩梦,睡不醒,睡醒了为没有精神。
食欲下降,消化不良等。
四,工作或者学习效率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减退等。
四,人际关系紧张,多疑,敏感,与人沟通困难等。
心理问题到心理疾病有一个程度的变化的,只要是自我感觉心里不舒服,或者觉得郁闷,烦躁等,这都是心理出现问题的表现,随着程度的严重渐渐会出现睡眠问题,人际交往问题,以及影响到工作和学习效率等方面,爆发力强的或者严重的心理问题,也会出现生理症状,比如头痛,消化不良,身体莫名疼痛等各种症状。
心理出现问题如同身体生病一样,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的帮助才是王道,问题交给专业人士解决省时省力,是性价比最高的,不要把小问题拖成大麻烦。
@头条心理 @健康答题 #心理咨询师说# #我要上头条# #
怎么知道自己有没有心理疾病?
我认为,当你感觉到你某一方面情绪不正常,例如:焦虑,抑郁,狂躁等等的时候,你可以在网上查到一些心理测试量表,对比分数查看自己是不是有该方面的问题。
如果觉得自己不会用,也可以尝试观察一下自己跟过去相比是否情绪有较大波动,是否心态良好。
是否与客观现实相符。
如果你的心理总是与客观现实不符合,那就可以判定心理有些失常了。
例如明明没有人叫你,你却总听到有人在喊你甚至背后骂你;明明大家对你不错,你也总认为别人跟你过不去,甚至常怀疑别人要害你。
明明很开心的事情,却总是莫名留下眼泪,常常觉得自己不配、不好。
还有判断你的知情意行是否相符合,如果不能控制自己,喜怒无常,生活不能自理,不与人交往,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等等都说明你可能出现了心理问题。
确实有心理疾病的话,也不要讳疾忌医,小病拖成大病。
现在因为环境、压力等等有心理疾病的人很多,把它当成一件普通的小事,勇敢地面对它,接受自己,加油!
心理健康有诸多标准,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变态心理学》一书中提出了10条标准:
1.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
2.能充分的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
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
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9.在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地发挥个性;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的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
心理正常,就是具备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
那么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有什么特点呢?根据现有学界共识,我归结为这三个功能:适应功能——保障人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
社会功能——保障人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承担社会角色职责。
认识功能——保障人正常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
心理异常,专业上称为“变态”,并没有歧视的意思,仅指“非常态”,也俗称为患上心理疾病。
心里异常与心理正常的区分可以根据以下三个原则来判断。
一、主客观统一性原则
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如果一个人听到耳边有人在评论自己“穿得太暴露、水性杨花”,而实际上这个声音并不存在(周围人都没有听到),那么这个人的主观认识与客观世界就不一致了。
这种情况专业上称为幻听,是心理异常的一个症状表现。
二、认知、情感、意志与行为的协调性原则
人的心理内容一般可以分为认知、情感、意志,俗称知、情、意。
它们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保证人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如果有人用悲伤的语调在述说一件高兴的事情,那么其心理活动就违背了协调性原则。
这种情况专业上称为“情感倒错”。
三、人格相对稳定性原则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特征,也称为个性,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比如某人一向内向,有一天突然变得外向,逢人不管认识不认识都打招呼,聊天滔滔不绝,妙语连珠,熟悉他的人都认为他“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这种情况就违背了人格稳定性原则。
或者某人平时很热情,最近却变的冷漠,对人不理不睬,也属于人格稳定性的改变,需要注意心理异常情况。
总而言之,根据以上原则判断,心理功能正常,就是“无病“——无精神心理疾病,心理功能异常,就是“有病”——有精神心理疾病。
而心理正常的,都必须具备适应功能、社会功能、认知功能;心理异常的,必定会违反了主客观世界统一性原则、心理活动协调性原则、人格稳定性原则三者之一。
题主所说,自我评价过低,有可能违反人格相对稳定性原则(以前不是这样的),或者违法主客观统一性原则(现实中的自己比自己认为的要好的多了),有可能心理正常功能出了问题。
从表现看属于抑郁的情绪表现。
当然未必就是抑郁症,也有可能是由负性生活事件所导致的短暂性的情绪郁闷。
以上,供参考。
时间:2024-04-09
时间:2024-01-30
时间:2024-01-27
时间:2024-04-15
时间:2024-01-27
时间:2024-04-08
时间:2024-01-27
时间:2024-01-27
时间:2024-04-09
时间:2024-01-27
时间:2024-04-09
时间:2024-01-30
时间:2024-01-27
时间:2024-01-27
时间:2024-04-11
时间:2024-01-27
时间:2024-04-08
时间:2024-01-27
时间:2024-01-27
时间:2024-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