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伟大时代,中国人的自我意识与世界图景在发生变化,人类的生活方式与历史远景也在发生变化,这种种变化常常超出个人经验与想像范围,为主题性创作非常是重大题材创作提供前所未有的抓手。
近年来我国涌现出一批重大主题性优秀文学作品,如重大工程建设主题、脱贫攻坚主题、纪念变革开放相关主题等,在社会上引发广泛反响。这是文学界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文艺工作重要阐述结出的果实,也是中国诗人述说中国故事的突出成就。另一方面,若较之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徐迟《哥德巴赫猜想》等精典作品,当前一些主题性创作尚有提高空间性生活技巧,有些作品仅以主题和题材获胜,而在画家的主体性、历史感以及艺术表现能力等方面仍有不足,有的甚至流于简单化与片面化。这就提出一个重要课题:我们的主题性创作怎么迈向高峰?
正确认识题材意义,重建文学与时代社会的紧密关联
在讨论主题性创作高峰问题之前,有必要回到一对精典命题:“题材决定论”与“题材无差别论”。这是在当代文学史上导致频繁争辩的一个话题,其核心在于题材的选择是否可以决定一部作品的文学价值。到20世纪80年代,文学界的一个普遍共识是,一部作品的文学价值不是由其题材决定的,有时较小的题材反倒比宏大题材更具时代精神,挖掘得更深更透,更具有艺术性,因而对于画家来说,选择什么样的题材是平等的,也是自由的;但题材并不是无差别的,重大题材因其重要性、全局性,关注度较高,对画家的思想艺术能力要求较高,而较小题材因其日常性,更具普遍性,也更适于掌握。应该说这一共识是时代进步的产物,也是对片面指出题材决定性作用的纠偏。
但是随着时代发展,文学界又出现“写哪些”与“怎么写”、文学“向内转”、宏大叙事式微、日常生活与私人写作等思想命题。“写哪些”与“怎么写”这一命题,质疑写作内容与题材的重要性,偏向方式与技巧探索;文学“向内转”则将诗人关注的焦点或重心从外部世界移开,转而关注人类的心灵世界;宏大叙事式微则是遭到西方后现代主义等思潮影响,对所有的宏大叙事均持怀疑心态;日常生活与私人写作更侧重于对日常经验、私人情感的挖掘——应该说其中有些写作主张在特定时代起到过开拓诗人思想视野、扩展写作题材与范围的作用,但是在昨天看来,也导致一个严重后果,那就是画家探求范围越来越局限于方式与技巧、心灵世界、小叙事与私人经验,而缺少对时代、中国与世界的整体性思索与掌握,也缺少关注与表现重大题材的兴趣和能力,成为中国画家思想与艺术探求的一个缺憾。
新世纪之初,伴随着提倡述说中国故事,中国文学开始重建文学与时代、社会、世界的关联。2014年以来,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等一系列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阐述,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对文艺寄寓希望。主题性创作的新一轮盛行正是在讲话精神指导下对文艺思潮进行反省的成果。
以理论辨析迸发创作实践(小兔情感挽回老师 微信:ke2004578),呼唤匹配时代的高峰作品
主题性创作尤其是重大题材创作,仍面临理论与实践上的众多课题,需要我们进行新的诠释与理解。
一是怎样理解主题性创作与主题先行的关系。主题先行是文艺创作的三忌,主题先行的作品常常枯黄死板,但是从文艺创作过程来说,作家面对错综复杂的世界,也常常要从某一主题出发,对生活作出选择、取舍与裁剪,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创作过程。作家自己找寻主题与主题先行之间的区别在于画家是否真心认同、认可这一主题,只有真心认同,才能将这一主题当成自己的主题。杜甫的散文之所以伟大,之所以动人,不仅仅由于他在主题上反映儒学思想,而在于他将这一思想道成肉身,融合成观察与体验世界的奇特情感;我们的革命诗人之所以遭到尊崇,就在于她们的文字不仅仅是用墨水写的,也是用血水与生命写成的。主题性创作要迈向高峰,就要防止主题先行,而是要从时代生活和时代精神中发觉、体悟、提炼主题,尊重生活内在逻辑与艺术自身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使创作真正紧贴现实,更具有艺术说服力。
二是怎样理解主题性创作与画家主体性的关系。对一个画家来说,可以选择也可以不选择主题性创作,因为主题性创作不一定适宜所有画家,主题性创作也对画家的思想艺术能力要求较高。一旦选择主题性创作,也并不意味着就是跟随题材走,相反,作家要充分发挥自身主体性与主观能动性,做出独特观察、思考与判定。主题性创作因为其重大性、严肃性甚至政策性,作家想标新立异很难,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作家不是“当事人”,不是某一重大工程或则重大新政的决策者与实施者,也不是与之息息相关的基层党员和普通群众,他所处的位置具有相对独立性与超脱性,使之有机会接触各类人的看法、综合各类人的意见。作家既然选择某一主题进行创作,其背后必然也有关于这一主题的知识积累与资料储备,这让之观察与思索问题便除了着眼于当前,而且具有一种整体性与历史感。作家在新政理解与执行方面不如党员,在生活的直接经验方面不如群众,但其位置与思索具有独特性,在这方面画家正可以重建自身主体性,在综合基础上作出真正颇具创造力的抒发。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在主题性创作中脱颖而出。
三是怎样理解主题性创作与深入生活的关系。主题性创作因其宏大性,往往赶超画家的直接生活经验,作家要进行主题性创作,必然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这也是我们仍然指出的;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辨证理解艺术创作与深入生活的关系,深入生活永无止境,但深入生活并不是最终目的,作家的最终目的是将生活经过选择、取舍与裁剪,以艺术化方式呈现下来。在这个意义上,作家还须要不断提升艺术修养与艺术技巧,才能较好完成这一任务。深入生活与提升艺术技巧不是矛盾的,而是统一的:只有深入生活才会深刻理解生活,才能获得丰富写作素材;只有增强艺术修养与艺术技巧,才能赋于生活以愈发完美的方式,才能使作品具有俘获人心的力量。《谁是最可爱的人》之所以俘获人,不只在于反映抗美援朝这一重大题材,而且在于作者在深入生活中抓到众多令人过目难忘的细节;《哥德巴赫猜想》之所以俘获人,不只在于反映新时期我国知识分子新政的重大调整,而且在于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充裕诗情与激情的自然显露。在这种背后,则是深入生活与艺术修养的统一。
四是怎样理解主题性创作中真实性与倾向性的关系。真实性与倾向性是我国文艺理论中反复出现的问题,在主题性创作中尤其突出。我们的画家既要关注整体倾向中光明的一面,也要尊重生活真实、关注历史进程中复杂与坎坷的一面。只有充分写出历史发展的方向,才能鼓舞人民士气,只有充分写出历史的复杂,才能使人们认识到历史前进每一步来之不易。在柳青的《创业史》中,既有代表历史前进方向的梁生宝,也有依循历史重任的梁三老汉,以及其他不同人物的复杂反应,这才从整体上反映那种时期的历史真实。我们的画家只有处理好真实性与倾向性的关系,才能在复杂的历史进程中发觉历史的本质,追寻历史前进的方向。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经过常年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个新时代既是中国的新时代,也是人类的新时代。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每个人的生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人的自我意识与世界图景在发生变化,人类的生活方式与历史远景也在发生变化,这种种变化常常超出个人经验与想像的范围,也为主题性创作非常是重大题材创作提供前所未有的抓手。我们的画家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断提升自身思想艺术能力,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伟大作品。
时间:2024-02-18
时间:2024-02-19
时间:2024-02-19
时间:2024-04-07
时间:2024-02-18
时间:2024-04-15
时间:2024-02-19
时间:2024-02-18
时间:2024-02-19
时间:2024-02-19
时间:2024-02-19
时间:2024-02-18
时间:2024-02-18
时间:2024-02-19
时间:2024-02-19
时间:2024-02-19
时间:2024-02-19
时间:2024-02-19
时间:2024-04-07
时间:2024-02-18